节日品读文化经典,节日品读文化经典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节日品读文化经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节日品读文化经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传统文化?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在门口两边插上菖蒲草和艾叶以起到驱避鬼神。请端午菩萨时用五黄:雄黄、黄酒、黄鱼、黄鳝、黄瓜称为五黄,再用五个大蒜头五个鸡蛋作为供品。
吃癞蛤蟆肉是消炎排毒的,为了小孩身上不生疮毒;
雄黄少许炒蚕豆,吃了后可以驱除虫蛇叮咬。
小孩子额头部点雄黄也是为了驱蚊虫叮咬。
端午这一天别的堂画取下要挂钟馗画像,以起到驱恶避邪的作用。
谢谢邀请!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这些传统文化:洗眼、插艾草、上香案祭祖、赛龙舟、洗龙水。。。。。。
1.洗眼:以前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候,都会凌晨起来,打上第一桶井水,将事先买好的洗眼用的花:金银花、槟榔花、海棠花、篓花(任何一种都可以),加上苦瓜片泡在一起,然后用水和花清洗眼睛,意味亮眼,让眼睛视力更好,每个人起床的第一时间先洗眼。
2.插艾草:家门上会插艾草,意味着驱邪,保护家人,插上后,整个房间也布满了艾草的清香味。
3.上香案祭祖:等到了中午,将祭品摆上香案,包括粽子,然后点蜡烛,香,放鞭炮,开始祭祖。
4.赛龙舟:这个就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定的,一般都会在附近的河流上举行,在当天,人民聚集在河流边,各个参赛队伍穿上各自队服后,在主持人一声令下,就开始了精彩的赛龙舟活动,河边的人们会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呐喊加油,浪声、呐喊声、加油声、交织成了一片欢乐的乐曲。
5.洗龙水:这个习俗算是我们那边特有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没有,粽子可以不吃,赛龙舟可以不划,但是洗龙水必不可少,意味着驱除邪气,能得到龙神的保佑,身体健康,一般根据各自情况来进行,有条件的,可以到附近的河流、海边下水洗,没有条件的就在自己家里洗,到了当天,河边、海边都会人山人海,人们在水里游着,笑着;而在家里呢,就会用煮好的鸡蛋,当成沐浴巾清洗全身,去除邪气。每年的这个时候,傍海的澄迈,每年都会在盈滨半岛举行龙水节,节日当天,参与人多,非常的热闹。
这个就是我们那边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的传统文化,文化有不同,但是庆祝节日的气氛是不可少的。
我是静夜品读君,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喜欢的点个赞并关注吧!
提起端午节,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佳节。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或者进入五月,人们就开始吃粽子。粽子的种类很多,有甜的也有咸的,大多都是用芦苇叶包着米和蜜枣做成。小时候,吃不饱饭,吃粽子跟吃肉一样稀缺,所以粽子在儿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现在看见粽子还别有一番情感。
在我的老家,端午节这天出了吃粽子,还吃角子,也就是那种像船一样的包子,里面的馅大部分都是素的,包括粉条萝卜丝野菜等。那时,天天吃黑窝窝,以看见白面包的角子别提多高兴了,恨不得把所有的都一口吞到肚里,那时真是太馋了!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门口还会挂一把艾叶,说是辟邪。这个我倒不明白它会怎么辟邪,能辟什么邪,但我知道艾叶可以熏蚊子。那时的蚊子特别多,一到晚上,跟过飞机似的,到处嗡嗡响,要想睡个好觉就必须想法消灭蚊子,于是就用艾叶熏,效果很好,还没有毒。端午节这天,很多家长还会给孩子们带上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大家也都认为戴香包可以辟邪,其实现在明白了,香包里的东西都是中草药,经常问问是有助于健康的。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过端午节的风俗文化各不相同,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把你们那里过端午的风俗告诉大家,谢谢了!
一般人说到端午节只要到粽子。但我的家乡湖南溆浦就有特色的端午文化一一每年过两个端节,分别是农历5月初5过小端午,5月15过大端午。据说双端午的来由是因2000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曾流放于此,在这里生活并著书立说,教化当地民众,人民非常尊敬他。后来屈子北上回乡途中听到楚国噩耗于5月初5在汨罗投江殉国,消息传到溆浦时已是十天之后的5月15,当地民为感谢屈子开化之恩划船洒粽以示祭奠。
说起大端午那叫一个热闹,除了包粽子,还要封坛祈福、祭奠屈子、跳傩神、办花灯、赛龙舟、屋前房后洒雄黄大蒜汁防虫蛇等等。特别是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盛大、隆重。要提前准备,扎台布景,鸣炮祈福,焚香祭祀。由***主导,乡民勇跃参予。开赛前上百龙舟沿江边一字排开,船前龙头昂首,船后响龙摆尾,跃跃欲欲,如开弓之箭,随时怒发。每船一鼓,水手统一着装一船一式用于区分,但都以红、黄喜庆之色为主。发船后鼓声振天,号声如雷,响彻江天,上演百舸争渡。船上水手配合默契,用尽全力争夺魁首。岸边观众更是望眼欲川隔空助力,有踮脚眺望的、有双手攒拳的、有屏着呼吸的。虽千恣百态但都聚焦一处。船上岸边目标只有一个希望本次盛会成功圆满。从而求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编辑
问答活动
527我爱吃:参与提问回答,得100元
参与提问/回答,瓜分万元奖金
端午节赛龙舟,撒雄黄,小孩额头涂雄黄,绑菖蒲插艾草,放鞭炮,小孩过家家,跑到刚结婚新娘家,系彩带,图平安,结好彩,穿着新衣裳,吃着端午饭,配上鸭蛋庆团圆,节日乡村气像新,如果我们先创新,不放鞭炮,不插草,不撒雄黄,不乱涂,改革创新科学脑,要爱健康和环保,雄黄有毒不可图,改进科学,不迷信。
还有谁记得《人民文学》吗?如何看这本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纯文刊?
把写给省刋的一段话转赠《人民文学》:
《XX》七十年不老,是因为官银养着。若断了官养还能潇洒地活着,那才叫本事。
不过,文学就该官养,没那份闲适,出不了文学。指望文学赚钱创收,这应是世上最短见最愚蠢的想法。
具备文学自觉性的人很美,他她能够感染社会,雕塑明天。若干年后回头来看,诚养文学,那是回报最丰硕的投资。
【传媒期刊类话题】
谢邀。要说《人民文学》期刊,在冠以人民的同时,其次才是文学,作为偏正词组,定语是人民的文学,中国的文学;延续了何止是半个世纪,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而同期创刊,同时代并同方式陆续创刊的还有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性文学期刊,只不过刊名改过多次,而称作《人民文学》的月刊,最大的特点是,从创刊到今天,始终没有改名。
《人民文学》1982年第7期封面和目录
至于现代汉语名词不能活用的道理,恰印证了《人民文学》的办刊宗旨和历史使命,从来就不是什么“纯文刊”。再看我的2020购书账上——“您尾号0410卡4月21日13:12快捷支付/人民文学(1982.07内有李又然回忆录之一《***》)支出(消费财付通-孔夫子旧书网)17.10元【工商银行】”这里重申,那称作《人民文学》的月刊,最大的特点是从创刊到今天始终没有改名,却并非纯文刊。
丁玲致李又然
吴伯箫致李又然
历次政治运动,文学都要跟上,首当其冲的是《人民文学》,该刊是人民立场、文学呈现的——风向标和体温计。我今年网购的那期《人民文学》(1982年第7期·总第274期)转载《***》编后附记:“作者为老作家、老同志。写得一手好散文。读完这篇回忆录就可以得到证实,作品意蕴深沉、情感诚挚、风格优美。它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为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予转载。”
《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封面和正文
然而,近年的《人民文学》的办法,也在向多样化努力着。例如一篇“非虚构***”——《女神》(《人民文学》2016年第11期并收入***集《女神》,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前辈文化人、久被埋没的文学天才陈布文,是***的人物原型。然而,即使作者存在写的书比读的书多的情况,也不是编者“非虚构”乱说——太多违背历史常识残缺出现,通篇是真名实姓、指名道姓的理由。
我11岁上初中,是[_a***_]原来的"中西女中",当时叫“女六中"。学校条件很好,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内有阅览室,每天放学后和周日均开放。
这是我的天堂,为我打开了文学之窗。每天下课后,我经常泡在这里,而最钟意的杂志就是《人民文学》,那里有诗歌,散文,还有我最爱看的***。
至今,我仍然记得宗璞先生所写的《红豆》,花前漫步,琴室弹琴,多么美好的爱情,却敌不过女主人公的爱国之心。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这篇***告诉我的。
还有《组织部来的年青人》,
《人民文学》一直陪我成长,后来伤痕文学的《班主任》,《天云山***》。
以及介绍纳兰容若的散文。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民文学》淡出了我的生活。
无论如何,我还是无比感谢和共和国同龄的《人民文学》,我的文学知识的启蒙老师。
《人民文学》是***题写刊名的丶我国级别最高的纯文学刊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许多在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作家丶诗人,都曾在该刊任职,后来在全国有影响的不少作家,也曾在该刊发表过作品。由于当年媒体较少,文学较热,人民文学在文坛的份量是最重的,读者也是最多的,后来,由于各类传媒增多,文学被边缘化,该杂志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在五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人民文学这本月刊在文学青年中影响极大,五十年代未我正在上初中,作为喜爱文学的我首选课外杂誌就是人民文学和***文艺这两本杂誌,每当月初就盼望这两本月刊的到来,当时家里不象现在经济条件不允许订阅报杂誌,只好利用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到县图书馆或工人俱乐部去看书看报,尤其是人民文学或***文艺有***连载,有好的***就会看得入迷,甚至会痴迷到连图书馆管理员要下班关门了都舍不得走,到下个周未晚上,早早吃过晚饭后赶快赶到图书馆去看上次未有看完的***。在十五六岁时初中阶段正是还未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由于受那时刊登在杂志那些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的熏陶,从而从那时起对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去看书的时间多了与图书馆的管理员成为了忘年交的朋友,直到退休后,见到她后仍没有忘记当年为了去看书编造许多谎言的搪塞她不攻自破的趣闻。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你以为意境最美的是哪一首?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我是一个农民,陆游描写的就是农家。
我们农民就有老的传统习惯,对人实在,这是我们农家的品格。我也不愿意嘈杂的喧嚣,愿意清净,也可以安静的读书。愿意欢乐,也可以出去玩一会儿,农村也有歌舞。走一会,曲径通幽的小路,清新绿黯的树林,这就是我随心所欲的方便。
我们农家居住的越幽静越好,愿意过悠闲的生活。所以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来发现了才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每到节日,我们更注重开心而不注重打扮,所以陆游又说:“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最后,诗人也喜欢上了我们农家,他由心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就是我农家的乐趣,这也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自安自乐心态。
所以我说此诗意境最好!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境全出,其实读了这首诗,我们也大概知道为什么王维被称为诗佛?堪称经典,值得品读。
王维的母亲信佛,所以,在为儿子取名时,就把自己的信仰寄寓其中。王维,姓王名维字摩诘。“维摩诘”,就是大乘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萨,即身在红尘,却又不染红尘的佛家***,这和后来王维的“半官半隐”很相似。
***二十四年,随着一代贤相张九龄的罢免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上台,王维对政治渐渐心灰意冷。后来买下了前朝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别业,修整改造后,改名辋川别业。在这里吃斋念佛,写诗弹琴,过着疏远政治,亲近自然的生活。也就是在这里,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王维,修炼成了后世称道的“诗佛”。
王维的《竹里馆》充满禅意,充满隐逸情怀,读了它,王维的佛家气息可见一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是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观之一,因为房屋被竹林环抱而得名。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竹子是清隽挺拔的,那是洁身自好君子的象征。
大片幽深的竹林里,而且是“独坐”,虽然清幽,但为免冷清,画面也太寂寞。于是,在第二句,诗人马上补充了声音,不但弹着琴弦,还拖着长腔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的“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寂静的竹林瞬间有了生气,但也绝非是嘈杂的。幽静的竹林里泠泠的琴声,随意的歌声,这是用有声衬无声,取“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更衬竹林的幽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节日品读文化经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节日品读文化经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