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节日走马灯的由来,民间节日走马灯的由来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间节日走马灯的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间节日走马灯的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走马灯灯走马的由来?
走马灯最早起源于古代西方欧洲的一种***表演形式,又称为幻灯或恶魔影像。在古代,人们会将绘有各种场景的透明图案装在一个能够旋转的圆筒内,然后通过在圆筒上插上蜡烛进行照明,然后通过旋转圆筒使图案在墙上形成连续的影像。
而“走马灯灯走马”的由来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有关。相传,明代文学家和剧作家白朴在编写《聊斋志异》时,灵感来自于西方的走马灯,创作了许多讲述神仙怪异故事的***。白朴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以走马灯为背景,将各种奇幻人物和故事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后来,“走马灯灯走马”一词成为了形容一种连续循环的表演形式,也常用来形容人事纷繁变幻的场景。这一成语的由来,也让人们对走马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正月15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 。在宋朝就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 :“ 飙轮拥骑驾炎精 , 飞绕间不夜城 ,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
秦军夜溃咸阳火 ,吴炬霄驰赤壁兵 ; 更忆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华明 。”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的由来
科学史研究者大都依据文学家范成大(1126—1193)的诗文记载,认为南宋时才有走马灯。范成大的诗集中有首记叙苏州正月十五上元节 的诗,诗中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灯。诸如飘升于天的孔明灯,在地上滚动的大滚灯,以及“转影骑纵横的走马灯”等。当时似无“走马灯”之名,诗人自注为“马骑灯”。
“马骑灯”在中国文学中有关此事的最早记载,诗人所记为淳熙十一年之事,即公元1184年。以此计后已有800 年历史了。
走马灯有两大特点,一是利用热气流作动力;二是以涡轮装置带动灯上画面转动。若依此两点追本溯源,它在北宋出现之前,已经历了至少有1300年的发展史。
淮南子《万毕术》记载,西汉时已有类似热气球原理的试验,后人制成孔明灯。考古时已发现,东汉时类似走马灯叶轮(俗称伞)的装置,纸风车也已成为儿童玩具。
走马灯名字的由来?
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大约出现并开始流于宋代时期,是我国民间彩灯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它的制作历史悠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走马灯作为传统民俗玩具,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
早先的走马灯的光源与动力是由燃烧着的蜡烛产生的,但原理相同,常是以马为欣赏对象;当蜡烛点燃产生动力,推动风轮转动,马就转起来,人们就看到了骏马奔腾的景象,这就是“走马灯”名称的由来,所以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仙音烛和转鹭灯、马骑灯,中国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
常见于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间节日走马灯的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间节日走马灯的由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