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节日的风俗,武汉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汉节日的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武汉节日的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武汉过年风俗?
说到武***的过年习俗,那可就要从腊月二十三说起了。过年的架势从这一天就开始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扬尘”,“尘”跟“陈”同音,也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
腊月二十四,就 是过小年了。关于过小年到底是哪一天过还有蛮多讲究,老话说“君三民四王子二十五”,意思就是皇帝腊月二十三过,王子大臣腊月二十五过,老百姓腊月二十四过。
接下来,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鱼肉;二十七年事毕;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
腊月三十——武***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出外拜年了。
拜年在武汉也有讲究。
湖北的风俗习惯和来历?
1、汉绣是一绝!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
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
3、湖北崇阳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把家具打造成一个古老的样式,而且在给客人泡茶的时候会带有花椒盐巴,给客人吃的菜都是大块的肉,大块的鱼,这些体现了崇阳人的热情好客。
4、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5、跳三鼓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的称为喜鼓。跳丧、跳寿、跳喜称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为三人,打击乐为三件,每段唱词为三句头,取丧和三的谐音,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跳三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汉节日的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汉节日的风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6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