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节日或风俗,桂林节日或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桂林节日或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桂林节日或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桂林有哪些风俗?
1、过年习俗。春节前要舂糍粑.而且糍粑要染成嫩***.这种染料的来源是一种植物的果子,指头般大小,把其捣碎滤出渣即可.舂糍粑是在一个专用的大石坑里头,把煮熟的糯米饭放进去,两个壮汉就你一下我一下地把饭捣碎.然后妇女们的任务就是把男人捣碎的饭,弄成糍粑模样,放在一块大的木板上晾干。
2、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时候包棕子,一些大家族通常每年或隔年搞一个隆重的祭祀祖宗的活动。各家凑钱,杀猪宰鸡鸭,男人们抬着这些祭品,白天去祭祀祖宗,晚上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起来吃饭。很是热闹和开心。
3、中秋节习俗。中秋节那天的早上一家大小都要吃一碗米粉。这天家家户户杀鸭子。
4、婚嫁习俗。新娘出嫁那天要撑一把小花伞,由排行老大的亲嫂帮撑着。来迎亲的新郎在进丈母娘家时,往往会被关在门外,这时就要把早就预备好的小红包从特意开着的门缝中塞进去。直塞到门打开为止。
5、小孩满百日习俗。要用螺蛳,鱼,小鸟(一般是画眉)煮汤给小孩吃。用铜钱缠足。带墨斗线(墨斗线还不能让木匠知道)。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是个多节日的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他们的节日也都特别热闹。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
年三十晚、爱猴节、蓄水节、拜请月神节、初一初二送灶节、重阳节、农具节、娅拜节、陀螺节、陇端节、春节、春社节、尝新节、吃立节、三月三歌节、壮年、赶降节、祭青苗节
新谷节、中元节、冬至节、花婆节、铜鼓节、清明节、花炮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庆丰节、结拜节、药王节、众神诞节、祭祖魂节、百灵节、九月九节、牛魂节、鸡得节
风俗习惯
1、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2、“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 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4、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 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 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 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数以万计的猴子抱着一只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故人们立节报 偿。 5、蓄水节:七月初七举行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桂林节日或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桂林节日或风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