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节日风俗,南通通州节日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通通州节日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南通通州节日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通通州结婚习俗?
通州这边喜欢先订婚再结婚,不过现在一般也流行直接结婚。彩礼钱是个重点,按现在的情况一般是十万以上。如果双方有默契,彩礼钱数目也就无所谓了,因为通州这边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不管男方给多少,最后还是给自己女儿的。主要就是在亲戚朋友的面前,男方给的多,女方这边就有面子。北京通州结婚有哪些风俗?
旧时北京通州结婚风俗:
迎娶时,媒人先往,姑娘临嫁要梳头打扮,上轿时不踏娘家土,由哥哥背上轿,进轿换新鞋。
出家门时,娘家人将新娘洗过脸的水泼在轿后,俗称“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结婚之时,新娘轿子停在男方天井里,下垫芦苇,称为“稳轿”,含意是灭灭新娘的火气。轿前铺两条布袋,新郎揭开轿门,手搀新娘出轿,一同站在袋上,向前移步,后边一条袋再由人铺到新郎新娘的前面,循环往复,谓之“传代”,一直走到新房门口。
新房门槛内放一铜面盆,内盛豆油,用7个小铜钱穿上红头绳,头绳沾油点燃,由媒人搀新娘进新房,称为“跨七灯”。
进新房后,新郎新娘坐在床前的杌子上,称为“坐富贵”。
新郎就此将新娘头上的红罩纱揭开,媒人送糖茶给新郎、新娘喝,谓之“和喜茶”,随之公婆、家人、亲友都喝上一口。
当日宴请亲友,并给亲邻广发喜果。届时,由亲友中行辈相等的少年二人,手持花烛,送新郎新娘入新房,称为“送房”。
北京小海子村地名由来?
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下辖村。
小海字村自明朝正德年间,便已开始聚落成村,迄今约500余年。初成村落之时,并不是“小海字”,而是“小海子”,当时村子面前有个水淀子,按照当地习俗水淀子都被称为海子,为了区别于附近更大的南海子,遂称这个村子为“小海子”。由于500年来史书的不断撰写,把当时的小海子写成了“小海字村”。村名小海字原本是‘小海子’,‘子’后来改成了‘字’。
南通沙地人的由来?
1、从汉代到公元11世纪,南通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18~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其中的海门、启东、通州,地理位置受三角洲的影响,北依黄海的地区形成一片片的芦围荡,以后当地俗语称之为“北荡”;南靠长江受其冲击形成一块块沙土,后当地俗称之为“沙地”。
2、由此形成了由江海汇成的冲积平原和黄海围垦海滩,土地的肥沃引来一群迁入的人们,首先迁入通地的是南面带有沪语口音的各姓户族,在此生根繁衍,安居乐业。也就是这一部分人,现在还带有沪地口音,随着时间的变迁,在语言语法结构,居住就俗交流,带有沪语变音的人,在沙地生长繁衍的后代,后称之为沙地人。
沙地人以语言划分为纯流派沪语系沙地人和夹杂通东方言的变沪语系沙地人。
3、沙地人的由来
远在唐代末年,长江入海口大量沉积的泥沙露出江面,形成沙洲。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始设海门县,在这以后的700多年时间里,海门不时遭到江逼海侵,坍塌无常,县治屡次迁移。居民最少时只剩下4200余人,转移至通东沿江地区,以后被称之为“江北人”。到了清初,崇明岛北侧额江域开始复涨出大批沙洲,于是,崇明的居民大批迁到新沙垦殖定居。他们保持了崇明的方言和风俗,这部分人就被称为“沙地人”。
沙地人的祖先来自崇明,那么崇明人又来自何方?有人说太仓迁崇明,崇明迁海门,崇明人应来自太仓,然依据尚嫌不足。有人认为崇明人“根”在句容,根据是崇明人的小脚趾头与句容人长得一模一样。有人否定此说,认为那不过是“须”,而不是“根”,理由是一些崇明人在明洪武年间,因遭潮灾迁移至句容,明末清初崇明岛开始复涨,一部分客居在句容的崇明人又回到了崇明,这是崇明人自身的迁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通通州节日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通通州节日风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3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