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风俗序文,中国节日风俗序文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节日风俗序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节日风俗序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什么朝代开始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史上?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菊花节等。“重阳”的由来,据说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有此名。
重阳节原型,一种说法是认为其原型为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退隐,一方面令古人失去时间坐标,另一方面意味着冬季即将到来,所以此时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江南部分地区有着重阳祭灶的习俗,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遗痕。
重阳节雏形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便记载了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活动以答谢天帝、祖先恩德的事例。
而“重阳节”这一名称,在三国时代已有记载。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所写:“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大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便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提及“重九”之时,还涉及酒、菊花。
众所周知,重阳节有吃重阳糕、配茱萸驱邪等众多习俗,其中赏菊、饮菊花酒占有重要地位。《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民俗专家王娟介绍,菊花象征长寿,并且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所以很受古人偏爱。
“在重阳节这天,古人会在街道两旁点起菊花灯、搭好菊花山,在灯下赏菊。”王娟说,当时,除了古代官府会办一些极富观赏性的“菊花展”外,私人商铺、老百姓也会用菊花装饰门户庭院。
饮菊花酒也是旧时很流行的一项习俗。一般来说,菊花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古人认为,菊花酒有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效果,更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明清时期是很盛行的重阳节“健身饮料”。
另外,"九"的谐音是"久",有长长久久的意思,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向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从唐代开始,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的习俗有赏菊、登高、佩茱萸、放纸鹤、吃重阳糕、饮菊酒。
三月三,有关上巳节的诗词有哪些?
上巳节是一次曲水流觞的赛诗会
《宋书》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后汉书》: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上巳节也是一次曲水流觞的赛诗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凡四十一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畅游水畔、祈福雅集。 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曲水流觞即兴赋诗,期间有十一人各赋诗作两首,十五人各赋诗一首,九岁的王献之等十六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雅集共赋诗37首,汇成《兰亭集》,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酒兴作序……于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自那年的三月三日起,惊艳千载……而上巳雅集(三月三),遂成士林传统。
7个回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节日风俗序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节日风俗序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4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