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灯风俗的来历,节日灯风俗的来历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节日灯风俗的来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节日灯风俗的来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送灯习俗的由来?
对于我们元宵节送灯的由来,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不同的传说,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因为东北的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久,所以东北的习俗和我们中原的习俗是非常相近的。送灯这种习俗严格来说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元宵节的时候,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做面灯,这些面灯灯型和碗差不多也叫灯碗,我们用玉米面做成的,叫做金灯,由白面做成的叫做银灯,还有一些用荞麦面做的叫做铁的,做成形之后上锅煮熟,然后插上棉絮或者是芦苇做成的灯芯。在在面灯碗里倒满灯油这样面灯,就算是做成了,然后我们要一次把这些做好的面灯送到祖宗板上,添地板上放网板上还要送到一些仓库,牛马圈,井台这些地方。
2、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将这些面灯送到墓地,放在每个已故亲人的坟头上,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谁就更为激励我们在往坟地送灯的时候,电灯是必须要用我们自己带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或者是火柴点灯的话,就代表祖先看不见光明,而且我们在点灯的时候一定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宋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而且元宵节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送灯这项活动,所以元宵节晚上基本上算是灯火通明。
3、除此之外对于大连营口等地区也有这些送灯的习俗,不过他们的习俗就没有那么古老了,还需要亲手捏面灯,现在大多数***用的都是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因为红色的蜡烛代表的是一种喜庆的状态,天刚黑的时候,家里人都会带着灯,直到我们祖宗的坟头前给这些前辈祖先烧纸,然后在门口点燃蜡烛,这就是送灯的活动,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的话也要点上一支灯。有的还需要在屋内点上一支灯,尤其是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这样可以企盼一家平平安安,而且送灯的意义有很多不同的地区,对于送灯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数送灯都是希望自己的祖先能够庇佑这些后代,祈愿自己的家人能够平安喜乐。
1.元宵节送灯是为了弘扬孝道。
2.元宵节也叫灯节, 在古代的时候, 每到这天人们就会给逝世的亲人送灯, 让逝者感受到亲人的问候, 而且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会很早就吃团圆饭, 也有说法是这是为了早点送灯。
灯字的由来故事?
灯的历史:
人类使用油灯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历过多次改进,油灯从动物油改为植物油,最后又被煤油取代。
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绵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灯罩。
so,“灯”字由来是起源什么时候呢?战国没有发现关于灯的名字跟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从未发现灯,烛之类的字样。
但是在西周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关于照明的生活用品,当时的“烛”应该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经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叫“大烛”,门内的则称“门燎”。
撒灯的由来?
撒灯是流传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元宵节习俗,从每年的正月十四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
撒灯就是将小米米糠炒熟,用煤油给浸透了,把报纸之类的废纸裁成豆腐块大小的方块,捏一小撮浸了油的米糠放到纸的中央,再把四个纸角攒起来,用力一拧,再把这个纸团拿到煤油中蘸一下,一个灯便做好了。如此类推的包上几千个这样的小包用筐抬着,随着秧歌队伍,走一路,拨一路;进一户,撒一户,把个大街小巷都照的亮亮堂堂的,远远望去,跳跃着的灯火蜿蜒连绵,明灭可见,恰似一条游龙。

扭秧歌的人身穿五彩衣,一手举灯笼,边走边扭,尽情地表现着心中的欢乐。所到之处灯火辉煌,每到一家,都要放爆竹、礼花,远远地站定,看那五彩的礼花升空绽放,姹紫嫣红,***心花怒放,加之锣鼓喧天,场面热闹非凡。
在北方农村如果村子大,正月撒灯每晚都会持续几个小时,村民们携老扶幼走出家门欣赏这一独有的风景。撒灯是人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祈求平安吉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节日灯风俗的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节日灯风俗的来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4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