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日照风俗踩高跷,元宵节 踩高跷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宵节日照风俗踩高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元宵节日照风俗踩高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东农村有哪些独特习俗?
我是山东威海人,爷爷奶奶家住农村,我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就身边的故事讲讲我们那边的农村风俗。
印象深刻的是每到过年都是全家团聚在老家,即便远走高飞的子女们也都会在这一刻回到老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除夕夜家里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
这期间,家里的老人们会炒些花生拿过来给大家吃,就算是不爱吃花生的也被要求吃上一两个。因为这时候的花生大概叫做“长寿果”。
家里的女人们会提前准备包饺子的食材,等待将近夜半开始包饺子。这时包的饺子叫做元宝。有的饺子里会包硬币,吃到的话代表来年会发大财,吃出来的硬币越多,表示发的财越大。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被这种惊喜吸引着,多吃上一些。有的饺子里包大枣,这里的大枣会被切成几瓣,分别包在饺子里。吃到大枣,意味着有福气。老人们更喜欢吃到大枣,年轻人都喜欢吃到硬币。
当然最重要的是放鞭炮,除旧岁。放完鞭炮才开始吃元宝。外面近处远处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屋内锅里翻滚的元宝,热气腾腾。这时间是除夕夜的最***。
出锅的饺子,先盛出一碗敬祖先。还要盛出一碗放在院子临时摆好的祭桌上。桌上还摆有早就蒸好的大饽饽。这时候爷爷会领先叩拜,这是拜的天神。我们当地叫“老天爷”。接着家里的大大小小都要去给老天爷磕头,祈求老天爷保佑。虔诚些的会在心里默默许愿,而孩子们内心多是一种兴奋。偶尔也会出个小“幺蛾子”,偏不去磕头,说那是迷信,大人们也就由她去。
除了老天爷,还有灶王爷,祖先,观音,财神。这些也都是要拜一拜的。虽然有点迷信色彩,但是具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全家人热热闹闹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民俗也逐渐弱化。尤其是爷爷过世之后,大家分成了一个个小家。而我的父辈也都晋级成了爷爷奶奶。我印象当中的那些年俗也渐渐离我们远去。
怀念!我的爷爷。
我是城乡彩虹桥,很高兴聊聊关于山东农村独特得习俗的话题!
首先,我是山西人,为什么能聊聊关于山东农村的习俗呢?因为有一帮山东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有十几年的工作生活的经历!所以对山东农村的习俗还是有一点感受和了解的!
那山东农村有那些独特习俗呢?城乡彩虹桥君就从这几方面来聊聊。
一,山东农村里独特的酒文化。
酒文化在中国流传了千年,喝酒成了中国人待人接物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山东人民的酒文化更是发挥到极致。一句话描述就是,“没有什么事是喝酒解决不了的!”从人的出生,满月,百岁,升学,结婚,去世,房屋上梁,各种节日,还有就是闹矛盾打了仗,也就一顿酒就搞定了。
山东农村人的酒量普遍都很大,酒桌上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有些我都数不上来了!前几年的喝酒划拳是太兴盛了。据我山东朋友介绍,他们父辈们中午喝酒加上划拳,能连着喝到晚上十一点多,你说厉害不?听着都竖大拇指。
关键是山东农村里,女士喝酒还相当厉害。我朋友据说有时候陪客人喝酒不行的时候,他夫人就顶上去。喝趴下客人是不在话下。
二,山东农村里很重视礼仪。
山东不愧为是孔孟之乡,礼仪文化传承相当的好。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等这种习俗是很让人敬佩的。
从结婚,祭奠等等这些仪式上,接人待客等等一些过程都能看的出这些山东农村文化传承的相当的好。
山东是孔圣人的故乡,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山东当地的民间礼节特别多,从年文化,到丧葬文化,再到嫁娶文化,几乎能写成一部百万字***。
我们先来说说年文化,山东人家里大部分睡大炕,所以都有锅灶,锅灶有灶王爷张郎掌管,说起灶王爷这里还有民间典故。
张郎的大老婆叫郭丁香,非常贤惠,后来小三李海棠上位,张郎就和前妻离婚。
张郎因为休妻,坏了天理,上天让他瞎了眼,小三李海棠弃他而去,前妻郭丁香仁义道德,回来继续照顾他,张郎眼睛好了之后,发现是郭丁香在照顾他,羞愧难当,一头撞死在锅灶上,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君。
从此后,每年腊月23,山东的家家户户都会给张郎和两位妻子贴灶目头,做杂面条吃,并且有顺口溜说到: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杂面汤。所以说,当大家看到这个"灶目头"时,左边那位夫人就是郭丁香,右边那位就是李海棠,也就从这一天,山东的年就开始了。
年三十除夕这天,夕阳西下,家家户户到祖坟里请先人回家过年,挂家谱,包有硬币,红糖,栗子,大枣馅的饺子,除夕夜里谁吃到钱多,来年就发财,吃到红糖有甜头,吃到栗子早生贵子。
最主要的是,大年五经天给先人烧的那炉香一定要整齐,不整齐那可就不吉利,老人们要坐在家谱前陪祖宗过年,这叫"守岁"。
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各家各户要到祖宗坟前送豆面灯,让先人照着捉虱子。从此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
说完了过年再来说说嫁娶,嫁娶首先要到先生那里查日子,看看两人属相和那一天能匹配,日子定下之后,男方把"日子"送到女方家,送了"日子"之后,女孩离出嫁不能超过40天。
《山东风俗有什么风俗习惯?》
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
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_a***_]遗产事项。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我是农民小小赵,我为农民代言。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农村小伙,基于自己的认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磕头
结婚要磕头,过年更要磕头。
①“结婚磕头礼”
在山东,结婚有一种钱叫“磕头礼”,长辈们依次坐在前面,夫妻挨个磕头,磕头时还要叫出长辈称呼,磕完以后,长辈们就会把礼钱给你。这里的长辈不只是你的爷爷奶奶、父母等人,包括你所有的亲戚,什么七大姑八大姨,表亲之类的。还记得我结婚时,足足磕了半个小时以上。要知道,这里的磕头不是鞠躬,也不是跪下一直不起来,而是磕一个站起来再跪下继续磕。比如说我爸爸妈妈在前面坐着,需要先跪下给我爸爸磕一个,然后起来再跪下给我妈妈磕一个。不过现在基本上都简化了,很少再见到磕头的场景了。
②“磕头”大拜年
春节,山东农村拜年的热闹景象,绝对是一大奇景。初一一大早,起来后就要先给父母磕头拜年,给爷爷奶奶拜年,再到堂屋给逝去的长辈们拜年。然后自己家族的一堆老少***起来,队伍浩浩荡荡的就出发了,要走遍整个村里所有有老人的人家。路上都是互相拜年的,队伍一个比一个庞大,一口一句过年好,恭喜发财。。赶上的时候,去同一家拜年,都得在门外候着,等里面的磕完出来再进去,颇有等候皇帝召见的意思。这个时候小孩子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每到一家都会给点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多到口袋放不下。即使是现在,每到春节你依然可以在山东农村看到这一景象。
2、座次与酒文化
这个方面小小赵简单描述下,因为小小赵对这也蒙圈啊。
闹元宵的习俗在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相传汉武帝时,宫女元宵因长期在宫中思念家乡父母姊妹不得见欲投井***,巧遇汉武帝宠臣东方朔,此人善良风趣,足智多谋。他设计让汉武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晚上,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在宫灯上写“元宵”字样,让元宵姑娘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家家做汤圆,而且城外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可以进城赏花灯,元宵的家人也来了,他们终于有机会团圆见一面。百姓闹了一夜花灯,京城“消灾”无事,皇帝十分高兴,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延展至今,传统的风俗“闹”法有赏月,观灯,猜灯谜,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舞龙,耍狮,打太平鼓,逛庙会,放烟花炮仗,吃元宵,吃汤圆等等。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区域,闹元宵习俗也有不同,大体以长江流域为界,传统吃法就有南汤圆,北元宵之说。南汤圆和北元宵外形相似,但在制作、原料、煮熟时间、口感及保存期上也有区别:1.元宵是滚成的。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在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萝内,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所以,元宵原料馅心硬,外皮是干糯米粉,个头大较重,容易吃饱,比较适合北方人,豪爽粗犷,饭量大。2.汤圆是包出来的。把糯米粉(或黄米粉)加水成团(跟包饺子和面一样),待“醒”透后,包出各种风味原料馅的汤圆,有黑芝麻,五仁,果味馅等。汤圆个头小馅小较软,口感好,比较适合南方人,平和内敛,饭量小。3.元宵因个大馅硬,烹煮时间较长些。4.两者保存期不同。汤圆冷冻时间远比元宵时间长。尽管南北方汤圆和元宵的风格不同,但其内涵寓意都很传统美好,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吃元宵,大家吃下去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都是寓意思念亲人,渴望年年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宵节日照风俗踩高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宵节日照风俗踩高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5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