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家乡的风俗甘肃,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甘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节日家乡的风俗甘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传统节日家乡的风俗甘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甘肃的主要风俗?有哪些?
迎喜神
正月初一是四时之始,一切讲究早。在天水,各家各户要早早到附近的庙里烧头香;过去没自来水时,要早早到泉里担回一担水;早饭要吃早,吃完早饭,要早早地去迎喜神。
烤制年馍馍
赶制过年食用的馍馍对金昌人来说是大事情,重要的是要在烤馍馍的三天前发酵面粉,和面,备好各种锅盆面板等使用的物件。袖子高高的撸着,屋里屋外,案前锅旁,人们在灶口炕台忙的不亦乐乎。
耍社火
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大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在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而且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演社火艺人在化妆时,会根据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从而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舞,腊花等。
甘肃的风俗习惯?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甘肃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甘肃的衣食住行和节日庆贺,贯穿着秦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区域习俗文化,也是甘肃丰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饮食
2、衣饰
3、居止
4、节日和***
5、交通
秦汉时期,有几条国家级大道从甘肃经过。如从咸阳直达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直道”,是秦朝抵御匈奴的专用军事大道。中经甘肃陇东地区。秦始皇巡察陇右,修筑了咸阳至临洮的“驰道”。汉朝继秦之后,又在秦陇交界处开辟了回中道,也经过今陇东地区。
甘肃风俗习惯有哪些?
甘肃岁时习俗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节日家乡的风俗甘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节日家乡的风俗甘肃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6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