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风俗代表什么节日,梅州客家风俗代表什么节日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梅州客家风俗代表什么节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梅州客家风俗代表什么节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客家人有什么习俗?
1、客家哭嫁。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2、遮伞习俗。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3、客家春节。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有客家春节、客家年之称。客家山歌节、客家还花炮等都是客家节日活动。
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入年***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_等,
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在客家地区客家女孩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而客家蓝衫则有别于客家女服饰,为男士服饰。
客家饮食。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客家人的饮和食,与其他民系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
民间节俗。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中元节、中秋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又与南方的特殊环境相适应,如其重孝悌、讲仁义、重教育、重节俭、讲礼仪等风气。
客家民俗是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在农村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广东梅州梅县石扇镇中蜂养殖户和金柚种植户为您解答:在农村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梅州梅县农村客家人的风俗颇多,涉及到行业职业、人生礼仪、节日、生活、文化***、宗教、语言等各个方面。不能一一概论,下面我来讲讲我地梅州梅县石扇镇过年那段时间的节日风俗。
- 年初一,客家人俗称“过年”,这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风俗。在以前,正月初一零时,就要摆好三牲(猪、鱼、鸡)、水果、饼干,焚香纸(“唱爷”),放鞭炮,接“财神”,敬“赵公元帅”,因此而形成“除夕”12点前后比赛放鞭炮之俗,看谁的鞭炮响得最久,谁就最豪气,同时还要看看谁家祭拜用的猪、鱼、鸡最大。今天,除夕零时祭拜、接财神已逐步革除,改为放鞭炮,想要在一两点钟前睡觉是不可能的。
- 天一亮,同族或同姓人要齐集祠堂祭祖。以前祭祀,儿孙[_a***_]齐集,仪式庄重。祭完之后,请有名望的长者讲话,讲族谱,告知本族姓氏渊源,世系及祖训。如今这个风俗已变简单,一般仅用三牲、酒、果饼、香烛祭祀,一家人对着天地、神坛,手拿着香三鞠躬即可完成祭祀。在我们这,有些乡村年初一要吃斋,寓意一年灾(与斋谐音)难都吃掉。这一天更多的是守在家里,一家团圆,一般不接待远亲宾客。
年初二
这一天是客家妇女,“转外家”(回娘家)之日。凡在上一年新婚的“新姑丈”要“上门”“",即夫妻同去丈人佬(岳父母)家,拜见丈人佬及其他长辈。在以前客家人婚娶多由亲朋好友介绍,“外家”离得比较近,基本当天就可来回。
年初三
年初三为“送穷日”,俗称“穷鬼日”。家家大扫除,把门前放完鞭炮的鞭炮纸质,初一、初二产生的生活垃圾倒在三丫路口烧掉,叫做“送穷鬼”;以前还要烧香纸,便烧边念“送穷歌”,歌为:“穷鬼出,富贵入,穷鬼照河下,富贵转屋家”。此日,人们不出门作客,妇人不转外家。如今,此风俗已改,初三照样作客、转外家,且这几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多。
年初四至年初六
年初四和年初三一样,探亲访友、进行文娱活动,去庙里烧香拜佛祈福;年初五为“出年架”(架亦作“卦”或“***”),表示年已过了,有句俗语叫做“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过初五六,有酒也么肉”;年初六为新的一年开始,该忙啥忙啥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有吃“七样菜”的风俗,一般以葱、芹、韭、蒜、芫荽、鱼肉、猪肉凑成七种菜一锅煮熟,全家共吃。多借谐音图吉利。如以“葱”谐“聪”,预示小孩子新的一年聪明伶俐;以“芹”谐“勤”,预示小孩子勤奋学习,大人勤劳致富;以“韭”谐“久”,有长久之意;以“蒜”谐“算”,表示做生意、做事要会算;以“芫”谐“圆、缘”;鱼肉猪肉表示有鱼有肉。家中老人经常会说:“吃完七样菜,粘(捡)金又粘(捡)银”。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有些地方,如丰顺,也称“上灯”。当晚半夜,要挂灯、上灯、赛灯、擎灯***、放“孔明灯”。放烟花,烧烟架之俗。有些地方过“正月半”比过年还热闹,故有“月半大过年”的说法。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地方过元宵比过去更热闹,虽有上灯,但更多的是赛灯,各种式样的灯有如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争妍斗艳,热闹非凡。不过现在因用火安全和环境问题,该习俗已有淡化的趋势。我地已彻底淡化,改为用三牲还祖,烧香纸、放鞭炮,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便饭,晚上放烟花,即算过完了“正月半”。沙田柚也准备开花了,要开始摘花授粉了。
以上是我对问题“在农村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的回答,喜欢的朋友还请给个关注,您的关注是我回答的动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梅州客家风俗代表什么节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梅州客家风俗代表什么节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6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