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节日风俗,靖远节日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靖远节日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靖远节日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甘肃有的地方大年三十晚上要接过世的家人回家过年,初三送回去,你们那边有这种习俗吗?
在我们老家有这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在亲房户内长辈端香盘,六支香,六张表,茶酒到祖坟上上香三柱,化表三张,茶酒祭奠磕头,然后剩下的三柱香点燃放盘内。回家在屋内堂前。上香化表,磕头祭拜。初一,初二早晚上香祭拜,初三日早上和初一,初二一样。初三日下午到祖坟上放炮,磕头祭奠把老祖先送莹内,礼毕全部人员都回家。
我是甘肃的我们那里是这样的,大年三十晚上要吧老祖宗的排位请回家,桌子上摆上好吃的好喝的供品,子孙后代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去烧纸烧香祭拜老祖宗。也是希望来年老祖宗们能保佑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的意思。其实在甘肃农村过年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一个村的不管你姓什么大年初三全村年轻人一起开始敲锣打鼓给村里年长的老人去拜年。总之七天年非常有意思一个村其乐融融的走东家去西家的玩就图个热闹。
这习俗就其一个地区也有不同。我是靖远县人,我们的习俗是:大年三十签牌位,如“魏氏门中三代宗祖之神位”(人亡即为神,我们这里称“灵位”为“神位”)供于堂屋桌上,献供品,上香丶磕头丶放鞭炮,这叫“迎神”,即题主所说接死去的先人回家过年。但不是初三送走,而是一直要到元宵节结朿,即正月十六晚(十二点前)回神(即把先人送回去),上香丶化钱丶放炮。把先人接回过年祭奠不是初三送走,而是元宵节毕才送走,而且初一至初三丶初七丶十四至十六,要天天上香,每顿吃饭前先要给先人献供。
我是山东诸城人,年三十晚上到坟地,或者是村口,烧纸点香放鞭炮。迎故去的家人回家过年,叫做迎家堂。迎回家,上大贡,每日三餐,烧纸,上香,添水食,直到初三早上送回去,叫送年。
我是山东寿光人,我家住在一个五六十户的一个小村庄,全村人都姓许,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三十,小年二十九,下午每户都去上坟,把去世的老人请回家过年。每年轮換由一家做供品初一早上去家廟上供,家廟里掛着祖先的画像,家谱,家廟的门开着,后人可以进去祭拜,女孩子和外姓人不得进去,下午两点以后村中所有男人无論大小都去参加送祖仪式,廟里边不知怎样进行,因为我是许姓的女孩所以沒进过里边,只看到外面由族长领着所有男的作揖,磕头。这是我小时候认为年初一那天最神祕又有义意的事情。后来长大远嫁了,五十多年后,退休后回老家定居,据说娘家村过年祭祖的习惯基夲沒变,改变了的只是原来的家廟沒有了,現在是在村委办公处,原来是一家送供品現在随着人口增加,村子大了,就由每十家一组一家做一个菜由长者领着供祖,送祖还像原来一样。初二年轻人都开始到岳父家拜年了,人就没那么齐了。现在七十多岁了,好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只有这件事还是记得非常清楚。
你家乡中元节有什么习俗吗?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中元节,潮州人称为“七月半”,原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民间按例要祭祖,并用新米等祭供,意在向祖先躬告秋成。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七月半过后天气开始转凉,祖先亡魂也须添衣了,所以潮人祭祖,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除了祭祖活动之外,中元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所以又名“鬼节”。古代传说农历七月半,鬼魂可以来到人间,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于是人们会在自家门口,或路旁野外,跪地持香,四方礼拜,并将香火插在祭品和沟边路旁上,俗言“布田”,含广种福田、遍济四方孤魂之意,然后焚烧冥纸香烛超渡游魂,以超渡这些鬼魂。
同时也会以食用物品施给无主孤魂,使其尽早投胎,这称为“施孤”。
而潮汕各大寺庙也建“盂兰盆会”诵经,“至晚营斋于焰口施食,放水灯照冥”。
“放焰口”时,法师一边诵经,一边不断变换手印,将一盘盘面桃及大米撒向四方,抛食施孤,反复数次,这是因为传说饿鬼喉头细如针孔,口喷火焰,无法咽吞,“放焰口”就是恳请诸佛菩萨帮助他们把喉头放开,以便进食。
而民众还会放生以积德。各乡镇都会搭戏台演潮剧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手工技艺作品展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靖远节日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靖远节日风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1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