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节日风俗,湖南节日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湖南节日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湖南节日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湖南的风俗有什么?
1、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2、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3、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4、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
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
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文化风俗?
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
1、喝油茶
在湖南通道县侗族自治区有着“喝茶宴”的习俗,美丽的侗家姑娘待客的时候,往往会奉上一杯自己冲调的油茶,来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油茶一般用户糯米饭,茶豆和茶油烹制,香甜可口,值得注意的是,在侗乡,喝油茶最好只用一根筷子,以表诚意。
2、六月六山歌节
节日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传说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常常在农作耕种中唱起山歌助兴,山歌中经常流露出幸福和激励的力量,在清乾隆五年,农历六月初六,苗乡城步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乡民以山歌鼓舞士气,自此“六月六山歌节”逐渐演变为当地的节庆活动,承袭至今。
自此六月六日成了邵阳城步地区一年一度的盛会,届时歌声传情,歌曲传唱,十分的热闹。
3、放河灯
湖南平江县有一民俗,即放河灯。道家主事,为保一方平安,一方净土,避邪送走瘟神***取放河灯形式,全体村民吃素,求得神明保佑,国泰平安,风调雨顺,国富民强。
4、合拢宴
侗家合拢宴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初洪武年间,湘、桂、黔边区的侗族人民,在吴勉的领导下,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抵抗起义。侗族英雄吴勉带领义军经过侗寨,家家都要留英雄吃饭。一个姑娘出了个主意,找块空坪,每家出几道菜,把菜凑一起,同请英雄,因此沿袭成了“合拢宴”。
湖南人的风俗习惯?
湖南人家乡过年风俗 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
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
湖南人风俗习惯和广大北方***习俗相近,有相同的节日和庆祝方式,只是略有差别
正月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给邻里拜年,吃印子粑粑(舂的糯米粉做的有印有图案的好看又好吃的,烤着吃,煎着吃都可以。
正月初五破五,就没那么严慬比较随便些了。
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灯,灯都开着。舞龙,舞狮子,从初一至十五龙灯狮子热闹非凡。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吃了不生疮。四日[_a***_]吃‘’光团公‘’(大米粉作的小丸子,说‘’立夏吃碗光,岩头股踩条坑‘’(强劲有为)。五月初五瑞午节,包棕子,挂艾蒿,煎艾蒿水洗澡。送粽子去岳父家。六月早稻快熟时‘’尝新‘’挺热闹,尤于过年一样。七月初七有乞巧的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的,谓之桥亲娘,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十一开始中元节(七月半),十一晚上接祖公祖婆下来(已故的先人)至十四晚送上去,其间天天烧纸钱供饭,礼恭毕敬地一日三餐,十四晚上特隆重,多烧纸钱,饭菜丰满。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吃糯米粑粑,用桐子叶或芭蕉叶包着蒸,清香,香喷喷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隆重,家家户户大扫除。小年后开始舂糍粑(印子粑粑),杀年猪,炸豆腐。大年三十举家团圆,可早晨也可中午吃团圆饭,先放爆竹(鞭炮),供祖先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节日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南节日风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1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