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节日由来风俗,白族节日由来风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族节日由来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白族节日由来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族的传统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罗***,本主节,蝴蝶会,火把节,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朝鸡节,耍海会,葛根会等比较著名的节日。
1、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他们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有其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而汉文则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2、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
3、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
白族过火把节的意义?
火把节是白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4。因此,火把节的意义是祈求丰收、强化时间观念、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
大理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将人间烧成火海,然后老天却别人类之间的感性所感动,于是将天神的恶作告诉了人们,并教导他们每年六月二十五这天在家门口点燃火把就可以避免灾难,于是火把节就诞生了。火把节是白民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见于白族民家,拉玛和勒墨三大民系内。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比之下,官方认可的白族民族节三月街仅仅流行于泛洱海区域的南大理一带,其影响和重要性远不及火把节。火把节被简单地认定为彝族民族节也因此导致白族民间的很多怨言和不理解。
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其它五诏,在征得唐朝中央***同意后,以祭会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聚会。
邓赕诏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罗阁的势力不得不行,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铁镯套在丈夫臂上送行。
六诏会集祭祀完毕后,皮罗阁设宴于松明楼,至暮,皮罗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烧楼,各诏除越西诏因路远未至外其余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因臂上有铁镯得以认领回家厚葬。
南诏慕慈善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据城自守,南诏发兵攻城,慈善自尽。
此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均点火把以纪念慈善夫人,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族节日由来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族节日由来风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