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和节日风俗的区别,节日与风俗的区别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节日习俗和节日风俗的区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节日习俗和节日风俗的区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节日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仅过自己国家传统的节日还有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但是中国节日和西方节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不同一:双方的历史文化不同
中国是儒家思想普及,它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也给我们传承了思想文化和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大多数都是一家子合合美美、团团圆圆的,比如中秋节、春节等。它告诉人们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节日思想。
而西方的历史文化是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历程,它主要表达的是善,主要引导人们向善,所以它赋予节日的内涵并不是很复杂的,比如母亲节、圣诞节等,它最终的目的和最单一的目的就是善良。
不同二:节日来源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以神话演变而来的为主,比如春节传说中是因为一个凶兽为年,每到这个时候它就会出来祸害人类,最后人类想尽了办法,发现年怕红色和炮竹的响声,所以每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后悔放炮竹和贴年画,来防凶兽年,而且都要一家人聚在一起,不要有人乱跑,所以这就是我们春节的来历。再比如七夕节它描述了女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个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说就是织女下凡遇到了牛郎,两个人相爱了,后来被王母娘娘发现,就把织女带走了,最后王母娘娘不忍心分割两人,让两人每年的七月七在天上鹊桥相见,这些都是中国节日的来源。
而西方的节日来源大多数是纪念某个人或者崇拜某个神。比如说元旦节它主要讲述的是耶稣的诞辰,当然它讲的不是耶稣出生的日子,是在总督本丢.彼拉多执政时受难、为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结果第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四十天后升天后预言他必要在世界穷尽的审判之日在荣光中降临,建立荣耀的天国,给善带来最后的胜利。所以元旦节就是为了里面耶稣重生的节日。
旅游、购物代替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实际内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我总认为春节的鞭炮声是中国传统春节的符号,尤其是除夕12点的鞭炮声和大年初一凌晨的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种震耳欲聋就是新的一年的宣言。小时候,哪个没有买过炮、哪个没有抢过炮、哪个没有放过炮?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这就是传统的春节,对联、饺子相对来说比较私密,你不去别人家你不知道他们吃的啥饺子,不知道他们家对联的内容,放鞭炮则是一种大众狂欢,你坐在家中就能听到别人家的鞭炮声,就能看到别人家的烟火,于是,你也就会受到感染,也去放鞭炮,这就是人与人的呼应,最后成了大众的狂欢。春节不就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吗?认识不认识的人见了面,也不再是日常的冷脸了,互相问候着,互相道着:新年好!恭喜发财!南方还互相发着红包,我们北方只是在长辈和晚辈之间。元宵节的鞭炮声则预示着春节的结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现在,种种原因吧,鞭炮声已经快要从我们春节中销声匿迹了,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断了,全民狂欢变成了一家人的自嗨,不出门旅游,不出门购物还有什么意义?也算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说“替代”,不太恰当,应当说旅游购物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推陈出新,即去除旧有风俗的糟粕,取其精华,创新方式、适应新时代,适应不同的家庭。春节的传统习惯主要包括办年货、扫尘、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探亲访友、相互拜年、逛庙会等活动。“办年货”就是购物,算不上新事物;放鞭炮不是个好习惯,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不仅污染环境也是事故隐患,遭人烦。“禁放爆竹”推出后基本没有不良反应。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到来,旅游过年是一个与时偕行的新方式。近些年春节旅行的人屡创新高,但其中的大部分人是回家过年,算不上旅游,真正外出旅游过年的人只是少数。
为什么 旅游、购物代替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实际内容,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较大的如:春节、[_a***_]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的形成,与中国农耕文化有关,而随着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逐渐的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人们的生活也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之前每逢节日,人们一定要回家过节,那时生活艰苦,团聚在一起,在一起聚餐,和家人在一起度过节日,是最大的幸福,过节的气氛很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过节时人们可选择的过节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人过节会选择旅游或购物,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体现。
现在人们都说节日气氛没有以前浓了,主要原因是人们可选择的过节方式多了,不在拘泥于在家里一起吃几顿饭。中国传统习俗是以家为中心的,过节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无论是出外旅游、购物,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的。
总之,虽然很多人留恋旧时的节日,但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在逐渐的改变着我们,而我们只能适应这种变化。
非常感谢邀请!的确,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我国传统节日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节日氛围渐失,习俗易容,甚至于对传统节日的遗忘,个中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的拥趸,因此,个人对购物、旅游代替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感到十分痛心的。但另一方面,时代在变,我们不能阻止前进的步伐,而更应该与时俱进。
基于上述问题现象,我想从三个层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官方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漠视。
纵观历朝历代,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官方都十分重视文化、***秩序的构建,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官方主导并参与,有规范的流程和仪轨,强烈的仪式感给人以庄严之感,如祭祖、祭孔之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是被弱化了的,上层也看到了这种现象,提出了诸如“国学”、“孔子学院”等复兴之路,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似乎还远远不够。
二是民间层面文化传承面临断代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单纯依靠官方的主导,更重要的是民间的参与。传统文化里,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文化传承人,他们的传承往往以师徒相袭,经传播至千家万户形成行业规范或经验。现如今,在社会生产方式、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技艺及文化习俗均不受年青一代的待见,文化传承面临断代。
三是社会经济层面对文化传承的冲击
社会飞速发展,主流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效益快速产出,功利色彩浓厚。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经济效益输送严重滞后,在面对追求快速经济利益的年青一代,显得格格不入。所以,经济因素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影响力在当今社会的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传统节日的习俗及内容也在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文化的延续性。
好啦,我是蓉城烟云旧事,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请私信联系,记得关注一下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节日习俗和节日风俗的区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节日习俗和节日风俗的区别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3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