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节日文化研究方案,中外节日文化研究方案设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外节日文化研究方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外节日文化研究方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如何过西方节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不但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我国的文化等很多方面领域也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所以有部分受到影响的人也会去过一些西方节日。例如,最多人过的就是圣诞节,接着还有情人节,万圣节和感恩节等等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如何共处?
可以非常不客气地说,除了***徒,或者有跨国婚姻,侨居外国,过西方节日更多地是因为崇洋***或者缺乏文化素养,当然商业机构在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根本就和大部分中国人无关,但是很多人还以此为“潮流”,觉得你们不过就是“老土”,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以“圣诞节”为例,确实太吸引人了!冰天雪地,圣诞帽,圣诞服,圣诞歌,璀璨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大餐,圣诞大促销,太“时尚”、太“潮流”了!哪像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那么“老土”?
说起共存,更多地是引导或者宣传吧,把传统节日搞活,***文化部门多办一些大型有意义的活动,全民穿汉服,游街,狂欢节,嘉年华……
国人还是非常多元信仰的,这头庆祝完圣诞节,第二天又开始烧香拜佛了。但是,为何佛教的“圣诞节”,也就是佛诞节没有几个人记得或者庆祝纪念?功利心从众心理作祟吧!
节日的背后是文化!
节日是民俗的缩影,当民俗逐渐消退,节日就失去了灵魂,只留下“假期”这幅躯壳,空荡荡、冷清清,于是新兴事物乘虚而入,比如——热热闹闹的消费狂欢。
小时候,觉得节日越多越好,至于怎么过不重要,可以放假、不上学就好。以前习惯叫“礼拜天”,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名称、一个放***的日子,现在叫星期天。现在的人们,都觉得春节越来越没年味了。当下,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都尴尬,谁也不比谁强。
很多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没过明白,估计也不会深究圣诞节的背景,热闹就好。现在的节日,更像一场快餐,还没到日子,商家就帮你安排好了,商超希望你去购物,景区希望你去旅游,餐馆希望你去吃饭,看楼车早就到位,院线希望你能再挤点时间,去看场电影。还不够的话,商家为你再创个新节日,花钱就对了哦。
当你真的了解屈原,你会发现,包粽子比吃粽子更有意义,划龙舟比看龙舟更过瘾。
端午是祛病防疫的节日。时值寒气和暑气交替,阴雨较多,容易形成寒湿之邪,因此古人在端午时节用艾叶、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湿以防疾病;阳气变盛,五毒出动,古人以雄黄酒克之,大人饮用,小孩脸上涂个“王”字。许仙的白娘子,注定逃不过端午这一劫。
“端午三友”艾叶、菖蒲、香囊,你齐集了几个?雄黄酒涂在哪里了?还有什么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推广?只吃几口粽子,不算过端午节。
把文化底子做足了,把活动形式丰富了,在节日中找到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算是过好了传统节日。
光绪年间,李鸿章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见盘中的冰激凌冒着白气,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俄国人见此哈哈大笑,李鸿章十分尴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后,李鸿章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不知有诈,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俯身就喝汤,被烫得哇哇直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外节日文化研究方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外节日文化研究方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58889.html